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

作品簡介-Part 4

《性史》
 (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)
性壓抑假說:性慾史是壓抑不斷地加大的編年史。
17世紀以來配合資本主義發展,放縱的性慾與密集的勞動不相乎。
性自由、性知識與談論性的動機的正當性與政治正當性密不可分。


社會現實:肆意談論性、到處發生性行為就是對社會規範的冒犯,具有顛覆性,站在權力之外(性罪行)。
中世紀至17世紀,於宗教中,性納入話語中,成為被表述的對象(懺悔)。
18世紀,表述的性與政治、經濟和技術聯繫在一起,除了被批判外(法庭),也成為被管理的對象(人口控制)。
19世界,各種禁忌開始被醫學取代,各種反常的性行為是性的倒插者,是需要接受治療的
性話語爆炸。

種種現象看來,性的禁忌、對性的壓抑似乎是日漸加強,福柯認為,比起對性的壓抑,性進入話語卻為人提供談論性的場所,性話語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被微分。

性與權力的關係
透過區分、強化和鞏固各種外圍的性經驗,使權力與性關聯起來,兩者的關係得到無數經濟利益的保險。如兒童性教育,將規範下的性知識教授給兒童

同性戀
現代確立同性戀的心理學時不是通過性關係來斷定,而是以性感受的某種特性,顛倒男女性別的某種方式來規定,是一種內心、精神的陰陽人。
古希臘時期,男性與男性之間存在快感的追求,同性的年輕人被視為快感的對象,這關係是人追求成為倫理主體性的途徑之一,即對性慾的自律和控制。

公元前兩世紀,古羅馬出現了一種「自我文化」,代表了長期積累對性活動快感的不信任,醫學越來越關注身體快感帶來的後果,男女關係成為對稱性的規定,婚姻亦取代了男孩性愛的問題。性行為與邪惡聯系了一起,婚姻是合法滿足快感的途徑。
基督教時期,快感被看作成罪孽,在此時,人們改造自身、適應自己作為倫理主體的方式不再是對性的控制,而是對自身的自自我詮釋,追求純潔和不朽,這時的性行為只是為了生兒育女,同性戀自然被視為異端邪說。
現代,人對自我肯定的時期,慾望在理論上得到強調,在實踐上被接受。歐洲六、七十年代興起了一場性解放運動,以求獲得性自由和性權,以把握人作為主體的命運。

印證了性進入話語後,種種的規範和控制並非對性加以壓抑,反使人更多談論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